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广州市从化大圆通寺旧址座落于从化江埔街联星社区辖区内、依傍有“母亲河”之称的流溪河畔,它的前身是联星观音堂。由一位从化籍的乐善好施的善长人翁出资,该寺(即观音堂)始建于公元1920年前,堂内大、小观音佛像、设施、活动场所齐全。该寺(即观音堂)建成后,名声远播,四方香客云集、香火鼎盛。1938年日本侵华期间,遭日机炸毁,该寺(即观音堂)只留下残垣断壁。

落实宗教政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广州“北优”政策的出台和落实,从化作为广州的卫星城发展迅速,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为了满足当地信众的宗教生活需要,从1985年开始,老一辈的佛教徒、香客和善男信女本着慈善仁爱、普渡众生的菩萨道精神,自发地组织并买上瓷制的小观音佛像放到原观音堂旧址,供信众瞻佛参拜,并祈求家庭和睦、健康长寿、国泰民安。1991年,众佛教教友于农历619日(观音成道日)商议、筹备捐款对观音堂旧址进行修建,农历915日修复并护驾观音坐位,拟民间信仰场所于农历9月19日(观音出家日)向社会开放。修复后的观音堂占地面积约8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50平方米、空间活动面积约200平方米,总投入资金约35万元。到该寺(即观音堂)参拜的佛教徒、香客和善男信女,有来自从化、佛岗、广州及郊区、增城、花都、佛山、南海、番禺等市、县及港澳地区,瞻佛参拜者络绎不绝。由于堂内活动空间小,比如观音出生、出家、成佛(农历219日、919日、619日)三个大喜日子,来该寺参佛的香客最多只能容纳1000多人,即便如此,仍是出现人头涌涌、摩肩碰臂的热闹场面。

广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广州市佛教协会,为了规范管理民间信仰场所观音堂,于20084月经广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批准,对外开放。广州市佛教协会推荐释如广法师住持重建观音堂并改名为“圆通寺”,正式对外开放,经过多年的建设,最后建成占地面积1.5亩多(约8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600多平方米的佛教活动场所,有住持、员工10多人,名声远播,四方香客云集,现有规模狭窄拥挤,已不能满足其发展需求。为响应广大民众的呼吁、弘扬传统佛教文化,满足从化及周边信众宗教活动要求,打造凸显岭南特色的宗教文化旅游景观,推进从化区珠三角休闲旅游中心建设,并进而成为从化市新一代旅游胜地,圆通寺在从化区政府和当地街镇的支持下,选址在从化城郊街城康村红群塘自筹经费异地重建圆通寺,暂定名“大圆通寺”, 总占地面积1902亩,形成以宗教文化建设——佛教文化交流中心与传承为主、休闲养生为辅的从化第一岭南名寺。据《从化县志》记载,该选址位置历史上就曾建有圣堂庙和姑婆庙。

2019年7月25日(星期四)上午,在市政府礼堂主持召开第三届广州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地区规划及城市设计专业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关于“从化区大圆通寺规划条件论证”。会议通过了如下议定事项(参与表决的委员共24人,赞成24票,反对0票):原则同意本次规划条件论证方案,其中:规划总用地面积120296平方米,用地性质为宗教用地(A9),容积率<0.3,建筑密度<30%,绿地率>40%。主体建筑(大雄宝殿)限高20米,标志性建筑限高50米。大圆通寺在规划设计上充分体现了以开展文化交流与传承为主,集礼佛、禅修、观光为一体的设计思想。建成后的大圆通寺必将成为岭南佛教胜地,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作出积极贡献。

千秋伟业,工程庞大;悲愿行深,任重道远。广州市从化大圆通寺筹建管理委员会,本着“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宗旨,打造传世建筑精品,构建“弘法、共修、教育、艺术、慈善、文化”的综合体,根据工程前后主次的建设项目,现将主体中轴线的殿堂作为第一期工程实施启动,启动资金所需庞大,恳请各界社会贤达和善长仁翁发大菩提心,共行菩提道,慷慨解囊,鼎力相助,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共成千秋伟业,同圆无上功德!

现任住持释如广法师生于1972年10月四川省邛崃市人1996年在广州大佛寺耀智大和尚剃度出家2008年任广州市从化圆通寺住持,2009年任广州市佛教协会副秘书长,现任从化区政协委员会常委,广州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广州市大圆通寺筹建委员会主任。

大圆通寺于2015年10月经从化市民族宗教事务局批准取得宗教活动场所证,2018年7月更换新的宗教活动场所登记证。